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制作 >> 乐器制作介绍 >> 青田编专磬研制与改革

青田编专磬研制与改革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0/5/30 17:01:20   点击:4201次

      石磬是最早的乐器之一,他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石器时代就有磬的闻世。山西襄汾曾出现石器时代石磬坯一件,材质为石灰,距今已有几万年之久。同地区又曾从四千余年前的大型墓葬中,发现四件材质为石灰石的成形石磬,制作虽十分的粗糙,但它合理的几何形态已大致符合当今反振动原理。可见,当时人们已初具辨别音质优劣及用改变磬体形态、大小、厚薄来调节音色和音高的能力。传至商代,石磬已较规范化,磬体表面平整,线条明晰,并从节奏性乐器发展成旋律性乐至周,春秋战国时代磬更有长足发展,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曾候乙编磬一套32具,音域达三个八度,而湖北江陵纪南古城出土的楚国彩绘编磬,制作已十分完美,色彩鲜明高雅,凹凸纹饰清晰,凤鸟栩栩如生,所存25件中最长的近一公尺。此时为石磬的鼎盛时期。其材质均是石灰岩。  
      古代的磬以石为材,确切的说是以石灰岩为材,一具一音。但商周宫廷中曾有一具多音的青铜,据成书于北宋宣和5年的“宣和博古图”所记载,宋王宫宣和殿珍藏的青铜器中有四件为铜磬。无独有偶,在1992年4月湖北长阳县磨平镇官家冲村,出土了一件猪形铜磬,其形制,纹饰与“博古图”己铜馨分毫不差,传书和实物对照无疑。此铜磬可发十音,成一定音阶,虽不合今人通用音律,但合乎当地民族的民歌体系一兴山体系民歌。由此可以推测,当时人们对石制磐的音响效果也感到不满有改进的必要,从而在用材上改‘‘以铜代石“。但铜磬只此一种,也不见另有实物再现和成书记很有可能是铜磬失去了石磬特有的音色和音响效果,因而说明磬的用材传至今,有石才能保证它别具一格的音色和音响效果。  
      日常在制磬过程中,磬坯破坏是常有的事。一天,笔者在制作因线条的错划,使鼓上角和股上角划成了超过90度的120度角,导致坯成了伞形。但此磬一敲却非同凡想,竟然出现了两个相差近五度声音,奇哉!这一错却改变了二千多年来,磬均为一磬一音的事实。为了制得真正五度相生的准确双音磬,我从新开始了板振动理论,板块角度对音高的影响,以及括古书《考工记·磬氏》的潜心学习和研究,通过深入学习大量磬坯式制,耗尽了石料,最后终于制成一套双音编磬,共三十七具,半音阶排列,跨三个八度四个高半音。青田编磬磬体较石石的重量轻。其最小的磬仅180克,最大的90克右右,整套重量70斤。而“西北石”后经考证,有腊石和滑石二种特性,主要成为腊石,但它的分子结构因大自一变幻有所改变,从而成了一种‘响石“。  
当年,兰州敦煌歌舞剧院院长臻贯先生,慕名来青田定制“敦煌乐舞”一剧中的石雕乐器和编磬时,笔者已没有足够的“西北石”原材,青田也已无此石,只好亲自西北去寻找。通过近一个月千辛万苦的寻觅,终于在青藏高原找到了种原石,但大都质地松软,仅有少数可作制磬之材无材,无奈席臻贯生,只好要了按自然音阶排列的片磬,一个八度。  
后多年来,由于“西北石”几乎绝迹,未能对磬作更深入的研究,原先在理论上设计好的大三度和声磬,只好暂时作罢。  
      编磐编钟是中国民族乐器宝库中最伟大的两种乐器,从某种意义讲,它代表了中华族一种伟大的精神,我们有责任研究他,发现他,让它在世界乐坛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华。
(本文标题:青田编专磬研制与改革 标签:青田编专磬研制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