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行业 >> 乐器资讯 >> 格莱美之夜《乐满哈瓦那》拉丁音乐会

格莱美之夜《乐满哈瓦那》拉丁音乐会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5/12/30 13:41:30   点击:1372次

演出时间: 2016.01.31
演出场馆: 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歌剧厅
    无可置否的是古巴音乐一直是世界拉丁文化的领袖,但是在20世纪60年,因为历史原因,古巴音乐失去了他的力量,很多音乐人放弃了音乐,放弃了他们音乐人的身份,选择了别的道路。
    后来Raycooder和nickgold两位音乐制作人在1996造访古巴,寻找40年代的古巴音乐,他们当时得以聚集了50年前的多位古巴传统音乐人,并制作了一个音乐项目,出了一张唱片专辑,而唱片名字也就是后来举世瞩目的-哈瓦那社交俱乐部。
    这名字的起源再来自于一家酒吧,当时在这家酒吧能经常碰到古巴音乐的巨星们。在那个音乐的辉煌年代,那些最杰出的古巴音乐的明星们常常在这里献唱。
    1996RyCooderandNickGold年在哈瓦那的7天里,则注册了哈瓦那社交俱乐部的这部专辑,这张专辑收录了1950古巴音乐黄金时代的巨星们的作品,并且也极大程度上为古巴音乐做了很大的贡献,此外也为世人呈现了最受人们欢迎的唱片集。
    不幸的是,这个项目的很多创作者等音乐名人最后只能在他们的人生晚年,只能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舞台献艺,但也得以再次让古巴音乐发扬光大,并且获得了格莱美奖等多项奖项。
    关于《乐满哈瓦那》,这是一部令人感动的音乐记录片,片中一群快乐的老乐手向世界展示了古巴音乐伟大的根源,令世界掀起古巴音乐热潮。
而如今这些项目的参与者中的部分音乐人也聚集在一块,以哈瓦那朋友社交俱乐部之名举办音乐会,用他们的余生之力把古巴音乐推向世界,以纪念他们已经不在人世的音乐战友们。
关于题材——记录片《乐满哈瓦那》
   这部记录片是《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的著名导演文德斯拍摄的,源于他的音乐伙伴莱库德的一次古巴旅行。
    莱库德在旅行中发现了当地一支乐队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他的力劝下,文温德斯在1988年率领摄影组来到古巴,开始了这次著名的拍摄。
     他用记实的手法拍下了这部电影,于是,早被人遗忘及冷落的这群古巴艺人,随着电影的热卖及专辑CD的出版,重新被人提起。世人彷佛自睡眠中苏醒,再次看见、听见古巴,了解了古巴音乐动人的魅力。
    这群古巴老乐士用音乐跨越了政治的藩篱,破例获邀进入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演奏完毕,与会者一致起立鼓掌,让这些老乐士们感动流泪。事后当他们在美国想打电话回古巴报喜,却怎样都打不通,原来两国无邦交……
他们的纯真、可爱,都被文德斯生动捕捉。影片一经问世,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肯定,尤其在国际大小影展上共获得13座最佳记录片奖,包括欧洲影展、金球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纽约、洛杉矶影评人协会、西雅图、入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等,是近年来国际知名度很高的一部音乐片。
关于创作——
古巴音乐有着欧洲和非洲文化的双重影响
    古巴音乐是西班牙民族音乐和黑人歌舞文化的混合产物。早期的印第安原住民在殖民统治时期几乎消失,唯一留下的音乐遗迹是一种叫做“沙铃”(maracas)的乐器,它也是现在拉丁音乐的主要乐器。古巴民间音乐有着欧洲和非洲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中非洲文化的痕迹尤为突出。民间音乐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瓜希拉音乐”(农村民间音乐)和古巴非洲音乐。
    18世纪以前,在古巴的专业音乐中,宗教音乐起着重要作用。18世纪末海地废除奴隶制的**,使大批法国殖民者和他们的黑人奴隶移居古巴,于是欧洲音乐,尤其是意大利的歌剧和沙龙音乐迅速传入古巴。其中特别是法国的“对舞”广泛流传,并被许多专业作曲家选为音乐创作的素材。19世纪后欧洲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品相继传入,从而更加促进了古巴作曲家的创作活动。19世纪中叶,作曲家M.绍梅利•罗夫雷多(1817~1870)致力于古巴民族主义音乐的创作。他出身清贫,自学成才,他创作的50余首钢琴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古巴音乐史上他是第1个在自己的创作中汲取民间音乐因素的作曲家,对古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于现今——
古巴音乐的多种形式应归因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现今古巴的音乐形式有: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伦巴(Rumba),早期伦巴纯粹只有人声和节奏。然后为了简化音乐形式,发展出了先领唱再答唱的形式Montuno。通过吸取欧洲古典音乐元素,又发展出少节奏,多旋律的Danzon。最主要的古巴舞蹈音乐是“颂”(Son),它源自古巴东部的Oriente,形成于1880年,融合了拉美众多地区音乐元素。古巴音乐的多种形式都应归因于欧洲殖民者以及拉美地区本就十分活跃的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瓜希拉音乐具有浓郁的西班牙安达鲁西亚音乐的风味。其主要特色是重曲调变化,轻节奏变化;曲调结构匀称方整,三拍子较为多见。主要体裁“瓜希拉”、“蓬托”和“萨帕台奥”等。其中“瓜希拉”最有代表性,这是一种民间歌曲,在广大农村流行,由前奏及两个分别为大、小调式的乐段构成。曲调平稳并略带哀伤,多结束于属音。歌词是8个音节为一行的十行诗。通常以吉他、三弦琴和“克拉韦斯”(一种响棒)伴奏。来自西班牙的“博莱罗”同样也由前奏和A、B两段构成。抒情的曲调大多为小调式,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节奏和风格等都融入了古巴音乐的特征,后来,在节奏变化上又逐渐加进了非洲音乐因素,成为一种混合性质的“博莱罗-松”。
关于观众——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饕餮盛宴
在结尾的掌声中,我不自觉的热泪盈眶起来。
正如在片头尚未登场的场地中,我的心莫明的期待和激动.看着空荡荡的座位竟然都可以感受到一阵阵的窒息.
镜头的环绕,弧形的舞台上空,人声鼎沸的期待.
想像一下怎么能不让人激动起来.
这些乐者,歌者,演奏者根本无需任何的包装和编排,只这样站着,就是一部历史,一段音乐,一段百听不厌的故事.音乐是这样充盈着他们的灵魂,然后又从细胞中悠悠的散发出来.我看到他们黝黑僵硬的指关节,充满皱纹的面部,不敢相信音乐是从这样手中,口中传了出来.
是的,音符是他们本身,而他们本身也是音符.
其实时间不曾变过,城市的某处也总是如此这般静溢的站立着,变化着的是我们的感受.
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一切都优美和动感起来.抒情的歌词仿佛玫瑰色的薄纱,让我们眼中的城市轻快和诗意.
也因为音乐的衔接,整部影片的脚步无比的流畅,在演奏会的现场,录音室以及哈瓦那的街头流转.那些说着故事的老人,那些鲜艳的色彩以及那些可以让人随时摇摆的音乐,美的简直要人命.
(本文标题:格莱美之夜《乐满哈瓦那》拉丁音乐会 标签:)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