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行业 >> 乐器资讯 >> 弦之梦——写在何小彤音乐会之后

弦之梦——写在何小彤音乐会之后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4/10/23 9:08:43   点击:1337次

  名为《弦之梦》的何小彤古筝独奏音乐会在十月十八日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我买了五张票呼亲唤友前往观赏。这场音乐会的阵容在古筝界是超级强大了,主演何小彤,艺术总监是孙文妍教授,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亲自执棒指挥协奏曲《梁祝》,我这次可以追一次星了。
    我对古筝的了解和爱好是被孩子带出来的,这次是女儿第一次参加正式的演出,有幸参加这样高规格的演出,我很觉得要记录留念。
  先照录一下节目单:
  弦之梦——何小彤古筝独奏音乐会
  上半场:
  1、《姐妹歌》 古筝独奏
  2、《临安遗恨》古筝独奏
  3、《战台风》古筝齐奏
  4、《克差》古筝重奏
  5、《西楚霸王》古筝独奏
  下半场:
  1、《月儿高》古筝与笙、箫
  2、《梁祝》古筝协奏曲
  看完曲目,相信每个人对整台演出已经有了各自的感受。需要说的是,音乐会的演出曲目以何占豪先生的作品为主,这就如同是演奏家与作曲家合作的一场演出一般。
  我不得而知曲目选择的缘由,不过开篇的《姐妹歌》从名字到次序安排上一定属于欢迎曲了,美丽的彝族姐妹载歌载舞欢迎着各方的来客吧。何小彤的演绎轻盈自如,一开始就将贺绿汀音乐厅里的听众带入了古筝的世界。
  我对《临安遗恨》的曲调已经非常熟悉,因为我家女儿正在“摸”这曲子。老师让我给女儿讲这首曲子该有的情绪,我曾试着告诉她岳飞如何“壮志未酬身先死”,女儿似乎没怎么听懂,我却无意中备好了听这曲子的心情。
  曲子中悲愤、感叹、回忆、怀想渐次而来,繁复的手法将古筝丰富的表现方式完美呈现。何小彤的演奏技法、情绪表达、钢琴的完美呼应、还有那一袭红色的衣裙衬极了乐曲表达的岳武穆哀而不伤、大气磅礴,毫无女性演奏者容易落入的过分柔情,观众想必此时也已如痴如醉了。
  听《战台风》时,我不得不说:我走神了!因为我女儿在这个节目里啊!
  为了参演这个曲目,女儿已经准备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家练琴时,她妈妈一直说她的动作、表情不到位,到了舞台却突然像换了人,那小模样可是一板一眼、毫不含糊。于是,我的眼、我的心全在了她身上(虽然她坐在后排),那十三张筝发出的合响仿佛都来自她。我倒是全然忘了要看何小彤的表演;但是,谁又能在这里要求一位当时骄傲的父亲呢?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不停的练习、合练已经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我这当车夫的都有些禁受不住,但这一曲听完,就成了“天边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现在细想想,女儿这段时间的进步何尝不是在何小彤老师过去几月的指导的功劳?从我所知道的对这首几分钟的曲子所投入的排练时间和精力来推测,何小彤这场演出准备该是花了多少心血?我想,这是音乐会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吧。
  《克差》是一首我没太听懂却觉得很有趣的曲子,该曲融合了冲绳曲调和印尼克差舞。我想,选择这样的曲子可能与何小彤她在南洋的十年生活、多次的文化交流有关吧,虽然她并不在演奏者中。曲中手鼓是引领祭祀的酋长,古筝表达着仪式的歌舞。岛呗是被很多流行歌手演绎过的熟悉曲调,各地音乐在这里的融合和浑然天成让我感概音乐世界的宽广和伟大。该曲的演绎有乐手用人声表达祭祀中的呼喊(我理解的场景),不过那些呼喊略嫌羞涩,仿佛少了一点点与大自然亲近的人们该有的野性。
  同样在贺绿汀音乐厅,之前我听过王中山的古筝独奏音乐会,如果说王中山的大气如词人中的苏、辛,何小彤的演奏就似那李清照了,兼有了女性的温婉细腻和男子的豪气。何小彤本场的选曲有多首表达了英勇的男性形象,就像我心目中写楚霸王最美的一句来自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许本曲中霸王的英勇与柔情由女子来表达更显贴切。何小彤在这曲中大段的摇指,密集的琶音演绎让我这外行听得好生过瘾。
  有一阵子,我用我相机的长焦镜头拉近视角,只对着那双优雅的手,看着或勾或抹或托,或摇或扫或打,听着流淌的音乐,真觉得有种让人感动的神奇力量。
  下半场开始时,主持人请上了著名古筝表演艺术家孙文妍,她担任了本次演出的艺术总监,同时又是何小彤的母亲和古筝道路上的引路人。孙教授的话里全是对乐手的感谢,对作曲家的感谢,对演出付出辛劳的所有人的感谢,那一刻我觉得她不再是一位要求严格的艺术家(下午走台时我体会到的),而是一位充满骄傲的慈母。我想,她和我在之前观看我女儿出演时的心情一定是一样的。
  听开篇的《姐妹歌》时我还在准备我的摄影器材,匆匆一瞥就过去了;《临安遗恨》让我投入;《战台风》又转到了闺女身上;《克差》熟悉的曲调我注意到那“羞涩”的呼喊;《西楚霸王》让我感受到英雄柔情;下半场的第一曲《月儿高》则让我感受到几种民族乐器表现的空旷、优美。
  但,我最关注的是最后的重头戏——《梁祝》。
  我记得十几年前在大学的阶梯教室里,我选修的《音乐赏析》课上,作为整个课程中唯一的一首来自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我印象深刻。当时的老师将整首曲子一点点分析给我们听,让我记住了“十八相送”、“楼台会”等等。不过我之前熟悉的都是小提琴协奏曲,古筝如何演绎让我大感好奇与期待,更何况这改编就来自原作者本人,而且作者(何占豪)又是这曲的指挥。
  悠扬的笛声引出了那熟悉的“爱情主题”,当第一个音清澈地从古筝发出的那一瞬,我被一击而中。我也一下明白了那音乐赏析课里老师说到的小提琴在一些段落模仿了“古筝”的原因。与小提琴相比,古筝与大提琴的对话仿佛更为分明。随着乐曲的深入,我突然想到:其实古筝的表演方式比小提琴演奏来得更为丰富,手臂、身体等动作的增加,人与筝间的离开与靠近,把那一幕幕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等段落的表现更为生动,人也仿佛成了曲的一部分。那已经换成了橙衫的何小彤,也宛如彩蝶生动了起来!同样投入着指挥的何占豪教授也相互映衬着,那已经是一副完美的画面。
  套用一句电影台词的句式:我平生听过无数的《梁祝》,但只有这一曲《梁祝》让我痴了!
  演出结束了!
  何小彤最后讲到她与母亲孙文妍在准备音乐会时,有了大把的时间共处,每天8、9个小时练琴的辛苦也被这亲情化解了。这是这么多年来难得的母女交流,这次演出也是她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讨论艺术了,这温馨的画面也足以让这音乐会生辉。
  其实,那时我在想:我家女儿不知道是否有资质和机缘以后能得到孙老师的教导,那该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嘿嘿。
  同行的妹妹感慨:会一种乐器是多美妙的事!看她那样子,似乎要下了决心去学一门乐器了。这好像也是我的想法了。
  最后,既然写古筝,就要有个有古意的结尾,我凑了几个字,算是祝贺何小彤老师的成功演出吧!
  十月十八日听何小彤《梁祝》有感——
  何人语梁祝
  小秋月夜中
  彤云掩遐思
  清音出小彤

  衷情寄筝言
  纤指翻云弄
  嘈嘈急雨下
  痴痴已几重
(本文标题:弦之梦——写在何小彤音乐会之后 标签:)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