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4/9/22 9:21:10 点击:4062次
郑京和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场馆:杭州大剧院·歌剧院
演出时间:2014年10月24日
演出概况
小提琴女皇:郑京和(韩)
环顾70年代的世界乐坛,有哪一位女性小提琴手能与帕尔曼﹙Itzhak Perlman﹚有平起平坐的地位?是慕特吗﹖当然不是,答案是郑京和。这位来自韩国的小提琴家,是继努娃﹙Ginette Neveu﹚、韩黛儿﹙Ida Haendal﹚之后最著名的女性小提琴家,同时也是70年代最活跃的音乐人物之一。她从生涯高峰,历经结婚生子、手指受伤、退出舞台、到重新复出,历经了许多困难险阻。
传奇的开端
郑京和,1948年3月26日出生于韩国首尔,父亲是一位律师。因为父亲对音乐有着一份热爱,所以接连出世的七个孩子全部都学习音乐,并且成长后有六人以音乐为业,成为韩国最著名的音乐家族。郑京和四岁时开始学习钢琴,虽然她不是很喜欢这样乐器,不过倒也弹的有模有样。当母亲给她一把小提琴之后,小小的郑京和便对这种优雅的乐器产生了好感,并且终身不渝。郑京和的音乐天赋开发得很早,从四岁到九岁间,她已经跟随过六位老师习琴,并且在1957年﹙当时九岁﹚便与汉城爱乐演出门德尔颂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时韩国乐界认为郑京和是难得一见的音乐神童。十三岁时,父母将她带到纽约拜师,师事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葛拉米安﹙Ivan Galamian﹚,后来在十六岁时,以优异的技巧获得了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全额奖学金。
葛拉米安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提琴教师之一,门下除了郑京和之外,还曾经有过技巧惊人的麦可拉宾(Michael Rabin)帕尔曼以及祖克曼﹙Pinscha Zukerman﹚。后两者与郑京和,在70年代是最活跃的三位小提琴家。此外,郑京和也在课余时候,接受匈牙利小提琴大师西格提﹙Joseph Szigeti﹚的个人指导。葛拉米安与西格提两人风格一严一慈,是影响郑京和最大的两位老师。1967年,祖克曼与郑京和一同参加了李文垂特﹙Leventritt﹚音乐大赛,经过众多与赛者的竞争后,两人一同并列首奖。虽然邀约合约接踵而来,但郑京和决定要再学习一年,因为她借着这次大赛,也发现了自己若干需要补强的部分。
步上演奏生涯
1969年,郑京和与纽约爱乐举行了一场音乐会,在纽约乐坛掀起了小小的涟漪。次年,郑京和来到伦敦,履行一场在大赛时签下的合约,是一场慈善义演。5月13日,默默无闻的郑京和与普列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在皇家节庆厅﹙Royal Festival Hall﹚演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当时的伦敦乐界一般并不对义演做评论,但是这场演奏会却让伦敦报界打破惯例。郑京和很容易地掀起了观众的热情,精彩热情的演出,在演奏完毕后连乐团团员都为她起立鼓掌。报章杂志更将她誉为自欧伊史特拉夫﹙David Oistrakh﹚与史坦﹙Isaac Stern﹚以来最令人兴奋的演奏家。
在伦敦的这场演出,让郑京和的名声不胫而走。在此,郑京和一次就接到了三十场演奏会的邀约;当时的Decca公司正好需要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来与EMI的帕尔曼相抗衡。当时技术过人的黎奇﹙Ruggero Ricci﹚对唱片录音兴趣不是很高,而且有琵琶别抱的倾向,所以郑京和的出现,立刻引起了Decca高层的注意。因此郑京和的录音生涯与演奏生涯是齐头并进的,随着一场场演奏会的成功,她的唱片也不断地创下销售佳绩。对当时的西方世界而言,一位来自东方的小提琴家,竟然能够演奏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而仍能保持优雅的风格,让他们大感惊奇。在英国的光荣表现,更让韩国政府与有荣焉,在1972年特颁荣誉勋章给她。
紧接着是十余年紧凑的录音与演奏生涯。在1984年结婚之前,她几乎保持在每年120场左右的演出。这个数字平均起来就是一天演出、一天休息、一天行程与排练,是何等惊人的工作量﹗况且这还不包括录音所耗费的额外时间。在结婚后,郑京和将演出场次减少一半,生子后再度减少,以挪出时间陪伴丈夫与两个儿子。目前郑京和定居在英国南部小城Chelsea。在此,郑京和也将一生累积而来的经验与技艺,承传给慕名而来的学生们。
录音与演出风格
郑京和的录音数目众多,凡举重要的协奏曲都已经录制殆尽,贝多芬录过两次、门德尔颂三次、布鲁赫两次、柴可夫斯基两次。虽然她的重心放在浪漫乐派的作品,但是直到现在却未曾发现她的布拉姆斯协奏曲录音。郑京和对现代曲目也有高度兴趣,除了80年代初录过贝尔格与史特拉汶斯基之外,还录了雷史毕基与理查德史特劳斯的奏鸣曲作品,巴托克的协奏曲也录了两次。郑京和在Decca的录音大都有非常好的录音效果,例如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与西贝流士的协奏曲等,都是相当重要的录音版本。她的第一张录音,是与普列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柴可夫斯基与西贝流士小提琴协奏曲﹙Decca 425 080-2﹚,时间地点为1970年6月的伦敦Kinsway Hall。
郑京和原本使用一把史特拉迪瓦里,后来又获得了捷克小提琴家库贝立克﹙Jan Kubelik,指挥家库贝立克之父﹚使用过的琴之后,便改用这把琴。郑京和的演奏动作很大,比起同样是女性小提琴家的慕洛娃、慕特要疯狂得多。不过她夸张的动作,却是导因于她个人的诠释风格,才会有这些肢体动作产生出来。郑京和的演奏相当有个人风格,从乐曲的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她是全神灌注的,即使是慢板乐章,也并非悠游自在。根据郑京和本人在一次访问中表示,她学习协奏曲的过程是艰苦的,每个乐段都必须谨慎为之。对于录音,郑京和也并不喜欢录音的过程,但是对于录音本身的价值她却是肯定的。
郑京和的演奏风格较不倾向女性的温柔婉约,她是一位意志力坚强、有个人主见的小提琴家。这也许与她身体里所流的韩国血液有关吧﹗对郑京和而言,每场演出都是对自我的挑战。
在超过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郑京和一直是国际舞台上最受欢迎的音乐家。郑京和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作为职业演奏家所能获得的最高级别的认可:1972 年韩国政府便授予郑京和女士至高的国民贡献奖;并被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誉为英国艺文界最重要的推进者之一。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对艺术的全身投入和激情使郑京和的每次演出和录音都独具迷人的个性特色。在因受伤而隐退的七年之后,郑京和女士于2011 年重启她的演奏生涯,并在首尔的独奏音乐会中证明了一个对音乐理解更深邃,至臻完美的小提琴家的回归,点亮乐迷心中的无比热情和满溢的赞美。
郑京和出生于韩国的一个音乐世家,6 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2 岁时来到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伊凡•加拉米安(Ivan Galamian),并接受约瑟夫•西盖蒂(Joseph Szigeti)和西蒙•戈德堡(Simon Goldberg)的进一步指导。在赢得1967 年的利文特里特国际大赛后,她便在北美展开了辉煌的职业生涯,与世界上最顶尖的交响乐团合作。她轰动的欧洲首演是1970 年与安德烈•普列文(Andre Previn) 执棒的伦敦交响乐团在皇家节日大厅演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充满张力,细腻和戏剧性的舞台表现为郑京和赢得了伦敦的3 场加演和日本巡演的邀请,并在电视上露面的机会。随后与伦敦爱乐、柏林爱乐、芝加哥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以及由乔治•索尔蒂爵士(Sir Georg Solti)、克劳斯•腾斯泰德(Klaus Tennstedt)、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i)、伯纳德•海丁克(Bernard Haitink),洛林•马泽尔(Lorin Mazel)、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克劳迪•阿巴多(Claudio Abbado)、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查尔斯•迪图瓦(Charles Dutoit)等指挥大师执棒的其他顶级乐团的合作更加坚实了郑京和的国际演奏事业。她与拉杜•鲁普(Radu Lupu)、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彼得•弗兰克尔(Peter Frankl)、斯蒂芬•科瓦切维奇(Stephen Kovacevich)的二重奏音乐会和录音亦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她还与姐姐郑明和(Myung-Wha Chung)、弟弟郑明勋(Myung-Whun Chung)成立郑氏三重奏(Chung Trio)在世界范围巡演并担任联合国毒品控制项目的亲善大使,并灌录了大量广受好评的唱片。
郑京和于1970 年在Decca 厂牌下灌录柴可夫斯基和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之后与Decca、德意志唱片公司、RCA 和EMI 陆续推出30 多张唱片,其中与西蒙•拉特尔和伯明翰交响乐团合作的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与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合作的雷斯庇基和施特劳斯奏鸣曲获得了留声机大奖。
2007 年,郑京和开始任职朱莉亚音乐学院及其预科部。2011 年,她获得韩国文学艺术界最高荣誉荷马艺术奖(Ho-Am Art Prize),以表彰其40 年来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和教育成就。
钢琴伴奏:凯文•肯纳(美)
1990 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首奖
1990 年对于凯文•肯纳而言,是里程牌式的一年。他获得世界三大权威奖项: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首奖(同时荣获“人民特别奖”和“波兰舞曲特别奖”)、伦敦特伦斯•贾德国际钢琴大赛奖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的铜奖(同时获得俄罗斯作品最佳演奏奖)。在获得这些卓越成就之前,他还获得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奖章(1989 年,美国沃思堡市),以及吉娜•巴考尔国际钢琴大赛奖章(1988 年,盐湖城)。
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赢得了来自世界的赞誉。他被誉为“当代美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霍华德•赖希,《芝加哥论坛报》),“他具备了只有最伟大的肖邦演奏家如鲁宾斯坦、贝内徳蒂-米凯兰杰利和迪努•利帕蒂身上才有的优秀品质”(温弗里德•瓦尔德,德国《施瓦本报》)。伦敦《独立报》的阿德里安•杰克这样描述肯纳的一场独奏音乐会:“…是我在音乐厅里听过的最精彩的四首《肖邦叙事曲》的演绎”。《金融时报》将肯纳形容为“优雅的演奏家,表现出乐曲微妙的化和强弱,又有着对戏剧性结构和比例的成熟把握:简言之,是趋于巅峰的成熟演奏家。”《华盛顿邮报》最近赞扬他:“一个伟大的天才,他的超凡智慧、想象力及钢琴演奏技巧不仅具有很强的爆发力而且震撼人心。”与阿图尔•鲁宾斯坦等钢琴大师们合作录制唱片的著名指挥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克罗瓦切夫斯基,赞扬肯纳是在他记忆里对肖邦作品诠释得最感性、最优美的演奏家。
生于南加利福尼亚,肯纳很小就表现出对钢琴的兴趣,并师从波兰钢琴家克里斯多福•布祖扎。在他少年时期,布祖扎将他送去波兰最杰出的教授卢德维克•史蒂芬斯基面试,卢德维克教授当即准备让肯纳参加1980 年华沙肖邦国际大赛,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选手并被评委会授予特别奖。肯纳逗留在波兰的时候,正值波兰特殊的历史阶段——团结工联的开始、大量罢工、抗议,及严重的食物匮乏。这给他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以及对于这个国家一生的情节。在波兰老师辞世后,他前往巴尔的摩的皮博迪音乐学院,师从传奇钢琴家莱昂•弗莱舍,继续学习了五年。之后他重返欧洲,随卡尔-汉兹•卡默林在汉诺威完成了其学业,并于欧洲定居。起初在英格兰,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执教多年,如今他居住在波兰的克拉科夫。
作为钢琴独奏肯纳与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都进行过成功地合作,包括:英国曼切斯特哈雷交响乐团、英国BBC 交响乐团、柏林交响乐团、华沙爱乐、捷克爱乐、比利时广播电视爱乐乐团、日本NHK 交响乐团,还有美国旧金山、圣地亚哥、盐湖城、堪萨斯城、新泽西、罗切斯特、巴尔的摩、圣保罗等重要交响乐团。肯纳合作过的指挥家包括查尔斯•格罗夫斯爵士、安德鲁•戴维斯、汉斯•冯克、斯坦尼斯拉夫•斯克罗瓦切夫斯基、捷尔吉•马克西缪克、卡齐米尔茨•科尔德 、基里•贝洛拉维克,以及安东尼•维特。
肯纳还受邀与贝尔希亚、东京、恩德利恩、沃格勒和潘诺查等杰出的弦乐四重奏合作演出室内乐。他与大提琴家麦特•海默维茨、小提琴家郑京和合作演出独奏音乐会。他与Piazzoforte 乐团一同巡回演出并合作录制皮亚佐拉、肖邦,以及巴赫的特别改编作品。
他与跟随皮亚佐拉巡演多年的传奇钢琴家帕布罗•齐格勒共同演奏皮亚佐拉作品的双钢琴改编。肯纳也经常应邀担任亚洲、欧洲、美国举办的重要国际钢琴大赛的评委。肯纳录制的大量唱片包括肖邦以及拉威尔、舒曼、贝多芬和皮亚佐拉的作品,后者还获颁波兰Fryderyk 年度最佳CD 奖(室内乐类)。他的最新唱片《共鸣》被《留声机杂志》选为“编辑之选”。他也是古乐器的专家,近期用1848 年法国普利耶(Pleyel)钢琴,为波兰国立肖邦音乐学院录制的肖邦钢琴独奏作品,被法国《音叉》杂志评为五星的极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