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行业 >> 乐器资讯 >> 从巴黎学院街传来的声音 顾劼亭钢琴协奏曲音乐会

从巴黎学院街传来的声音 顾劼亭钢琴协奏曲音乐会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3/10/16 11:01:46   点击:1370次

演出时间: 2013-12-15 演出场馆:东方艺术中心
演出详情 
从巴黎学院街传来的声音——顾劼亭钢琴协奏曲音乐会
钢琴/Piano: 顾劼亭/Jieting Gu
指挥/Conductor: 让-弗朗索瓦·海瑟 Jean-François HEISSER
乐团/Performer: 上海东方交响乐团/Shanghai Oriental Symphony Orchestra
乐团音乐总监/Orchestra Music Director: 许忠/XU Zhong
音乐家的话
经典传承的脉络:
古典音乐(又称经典音乐)自古以来都是传承式发展,正所谓一脉相传,是指一个血统或派系世代相续流传下来。常比喻某种思想、学说或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顾劼亭作为肖邦的第四代传人,带着最纯正的欧洲古典音乐血脉,将我们从现代拉回到两百年前的欧洲。
巴黎学院街:
1795年8月3日,巴黎高等国立音乐学院在巴黎学院街成立。200多年以来,它已不仅仅是所名校,而是欧洲文化和西方音乐史的标签和骄傲。拉威尔、德彪西、比才、柏辽兹、冼星海等等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来自这儿。顾劼亭和他的导师让-弗朗索瓦·海瑟,将在丝绸之路的对岸向他们的前辈们致敬。


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写到过“巴黎永远没有个完”等篇章,感悟“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这样的初衷。恰巧,这场音乐会也有这异曲同工之处。这是一场从东方流入西方,再由西方融回东方的音乐盛宴。作为盛宴的邀请者,顾劼亭试图用最流动的艺术行为--音乐:把艺术的延续做到极致,与被邀请者达到对古典一词的高度共识,感受瞬间既是永恒。


超越时空的东西方对话:
东方或西方;古代或者近代;美,始终印刻在人心中。东西方文化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艺术本身的乐趣和它的起源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顾劼亭将带大家一起超越时空,探索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共鸣和宣泄。


经典与现代的碰撞/物质与精神的融合:
因为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大步向前走,但也却因此忽略了内心最本质的坚持。 顾劼亭作为力求将古典钢琴与时尚、现代相融合的探索者与先驱者,重拾经典,带给这个社会的放佛是一剂沁人心脾的强心剂。时代需要经典的声音,它不是被搁置了,只是需要有人去开启。




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本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贝多芬自1808年开始着手创作此曲,并于第二年完成。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整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其宏伟、华丽的印象。当时的音乐杂志《大众音乐报》曾这样评价本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其中第二、三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4/4拍子,协奏风奏鸣曲式。主奏钢琴即以花奏方式弹奏出分解和弦,进而引出了管弦乐部分演奏的乐章主题,非常简洁而又华丽绚烂,此处可以看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之精致。乐章经过高潮之后,在极强的兴奋状态中结束。
第二乐章,稍快一些的慢板,B大调,4/4拍子,自由的变奏曲式。和传统的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一样,本乐章同为优美的徐缓乐章。乐章的主题似牧歌般悠扬、恬静,经过管弦乐部分对主题的充分演绎之后,主奏钢琴如编入万千光彩的绵绵音乐一般,持续奏出这一祈祷性的、淳净恬美的主题。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降E大调,6/8拍子。在第二乐章逐渐减弱之时,主奏钢琴就开始反复轻轻提示出第三乐章的主题,突然主奏钢琴以爆发般地、无比猛烈的威力奏出辉煌的主题,标志着全曲进入了第三乐章。旋即由管弦乐对这一主题予以反复。主奏钢琴继而导出曲折的新主题,交响曲和协奏曲交相辉映,手法精致绝伦,充分反映出贝多芬超人的写作技巧。乐章结尾时速度再度转快,作最后冲刺的主奏钢琴猛然跃起,最后由管弦乐部分强而有力地结束全曲。


圣桑:第二交响曲 作品号55 创作于1859年
Saint-Saëns:Symphony Nr.2 Op.55
I. Adagio marcato - Allegro appassionato
II. Adagio
III. Scherzo. Presto
IV. IV:Prestissimo


夏尔·卡米尔·圣-桑
夏尔·卡米尔·圣-桑(法语: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年10月9日-1921年12月16日)是一位属于浪漫时期的法国钢琴及管风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对法国乐坛及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重要的作品有《动物狂欢节》、《骷髅之舞》、《参孙与大利拉》等。     1859年圣桑发表第二交响曲,此曲时而舒缓,时而轻声低吟时而高亢雄壮,节奏欢快但不失紧凑。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创作于1929-1930年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I. Allegramente 欢快的
II. Adagio assai 很慢的柔板
III. Presto 急板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我一向将拉威尔看作是与拉莫和德彪西齐名的法国最伟大的音乐艺术家,是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罗曼·罗兰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29年至1931年间。这首协奏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拉威尔曾在美国巡游时所听到的音乐会上爵士乐曲风的影响。该协奏曲被深深注入爵士和和声元素,在当时拉威尔钢琴巡演的巴黎以及美国广为流行着。Ravel说这首曲子他在精神上师法了Mozart及Saint-Saens等人的音乐,是一首明亮而轻鬆愉快的协奏曲。曾有人说,此曲就像一个上紧发条的玩具,一启动,便叽叽嘎嘎响个不停。想想,第一乐章开头以鞭子启动整个曲子,的确很有意思,好像是马戏团,一声鞭响,好戏上演,各种怪奇动物及特技表演出台。另外,有许多加入小鼓及小号的马戏气氛,也令人不禁想起Stravinsky在芭蕾舞乐Petrouchka中的一些片段。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轻快地,传统的奏鸣曲式,明亮而华丽。乐章一开始由短笛奏出生动明快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在E大调上奏出,旋律宽广动人。不久出现的新的主题中可以听到德彪西式的平行和弦和欢悦而有新意的情调。展开部以钢琴的爵士节奏为基础。尾声结合了第一主题的五声音阶的因素。在如列车飞驰的急速中,乐队与钢琴一起狂热地将第一乐章带至结束。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音乐极其淳朴、简洁、安宁,具有福雷音乐中的沉思,与第一乐章的喧闹欢快形成强烈的对比。拉威尔曾描述这部协奏曲是一首嬉游曲,并且在第二乐章中参考了莫扎特的《黑管五重奏》中的小广板乐章。起初时的钢琴独奏暗示了第一乐章出现过的主题。整个乐章中,钢琴左手单一的伴奏型节奏与右手优美的旋律并不十分相称,但显得与众不同,精心设计得不协和音造成的色彩令人想起作者的小提琴奏鸣曲。中间部分,在钢琴之后出现木管乐器有许多精彩的独奏片段。以两个调所呈现出的精美雅致的情调渐渐趋向热情,音乐再次安静下来时回到了原来的主题,这次由英国管优美地奏出,钢琴作音阶式的装饰。最后,钢琴以长长的颤音在弦乐的陪衬中结束--拉威尔在第一次与玛格丽特·隆谈及此曲时就已经确定了使用这样的颤音。
第三乐章,急板。在不到4分钟的短小篇幅中充满了激动人心的高难度技巧和强烈的节奏。音乐以几个生气勃勃的和弦开始,钢琴作托卡塔式的快速进行,黑管奏出爵士风格的旋律。新的主题又在钢琴上出现,圆号声部的表现与斯特拉文斯基的手法非常相似。钢琴以下行半音阶再次出现。在大管的一段絮叨之后,音乐逐渐激昂,最后,乐章在高潮中以与开始时相同的几个和弦干脆利落地结束。此乐章一气呵成,若不竖起耳朵聆听,恐怕会错过乐章中时时闪过的智慧和妙趣。


节目单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作品73号 创作于1809年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I. Allegro 快板
II. Adagio un poco mosso 稍快的慢板
III. Rondo: Allegro 轮旋曲: 快板
(本文标题:从巴黎学院街传来的声音 顾劼亭钢琴协奏曲音乐会 标签:)

产品推荐